---★ 图文分解步骤 ★---
首先在左上角画上一个灯笼~
灯笼的右侧写上主题:春联文化~
然后在主题的右侧画一个写着福字的中国结,下方中间画一个可爱的小猪,手中拿着春联,然后在主题左下方画上一个边框,右侧用彩带装饰,左下角画上松树~
开始涂色,将灯笼、主题和小猪手中的春联涂色~
灯笼、中国结和小猪都涂好喜庆的颜色,边框也涂上色~
最后将彩带、松树涂色,再画上线格,完成啦!
春节习俗:贴春联
(1)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节习俗:贴春联
(2)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春联的来历
(1)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春联的来历
(2)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代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关于春联的诗句
1、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代王安石的《元日》。 释义: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2、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宋代陆游的《除夜雪》。 释义:盛了半盏屠苏酒的杯子还没有来得及举起庆贺,我依旧在灯下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3、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明代文征明的《拜年》。 释义:不要求见面只是希望通过拜贴来问候,因此我的屋中早上堆满了各种名贵的拜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