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分解步骤 ★---
我们先在画纸左上方写上主题“冬至”,利用圆圈和冒热气的碗的元素来修饰主题字体~
然后画上几颗饱满诱人的饺子~
给饺子“装”在盘子里,后面画上一个可爱的小女孩~
右边还有一个张着嘴巴想吃饺子的小男孩~
左侧再画上一个扎着朝天辫的小男孩~
接下来画上两个波浪边框,将画纸的半边填满~
在上方的空白处也添上一个波浪边框~
手抄报大致布局就可以啦,我们来涂色,将主题和小孩们涂上喜庆的颜色,饺子也涂上颜色~
然后我们给边框描上色~
最后在边框内画上线格,再适当涂上背景色,完成啦~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日“冬至"。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实质上相当于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已经长了一岁。
冬至的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纯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
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