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小报手抄报

下载打印稿
* 下载完后,可以直接用于打印,支持A3、A4打印尺寸。

用勾线笔在上方中间处写上主题:春节小报~

在主题的后面画上传统中式建筑的一处,两边用彩带和灯笼装饰~

主题的下方画上边框,然后再画一个小孩在小孩的头部开始画~

然后将小孩完整画出来手中拿着一串爆竹,继续将右侧的边框完善一下~

小孩的左侧,我画上一个正方形的边框,在内画上装饰~

在边框内装饰成棋盘格子一样,在下面画上松树枝~

手抄报布局可以啦,开始涂色吧,将主题和建筑、棋盘一样的窗子涂色~

最后将所有的元素全部涂上喜庆的颜色,再画上线格,手抄报画好啦~

/// 文字素材 ///

春节民谣

忙年歌为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汉族传统民间儿童歌谣。又称其为过年谣。忙年歌通过童谣的方式,完整的描绘了各地汉族民间的春节习俗。如广为传唱的民谣曰:”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大初一儿,振着屁股乱作揖儿。“从民谣中可以知道辛勤劳作了一年的百姓对过年的期待和对来年幸福生活的美好展望。

民谣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捏造鼻儿(饺子);大初一儿,振着屁股乱作揖儿。”

北京歌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太原的《避债谣》

“二十三,保证还;二十四,我发誓;二十五,找老姑;二十六,找老舅;二十七,不要急;二十八,再想法;二十九,明天有;三十不见面,初一碰见拱拱手。”

豫东民谣

“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贴年画,二十九,门上瞅年三十,吃饺子"。

压岁钱的传说

传说一 “压岁钱”从何而来?源于古代“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竹响声驱“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咳,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传说二 它最早出现于唐朝宫廷,当时言中有散钱之风。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云:唐玄宗天宝年,“内廷嫔妃,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王建在《言词》中载:“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春日内人长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从春日“掷钱为戏”,到“散与金钱”,后又发展到赠“洗儿钱"。 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称,杨贵妃生子时,“玄宗亲视之,喜赠贵妃洗儿钱”,以贺喜驱邪。至宋、元,便形成一种民俗。它与正月初一春节结合,形成早期的“压岁钱"。但当时还没有流通的货币,而只是一种特制的“压岁钱"。

声明:部分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下线。

更多推荐